随着伊核问题的逐步解决,伊朗与世界经济的合作愈发密切,作为有着与伊朗多年合作关系的中国已经成为伊朗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且两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仍有巨大的合作空间。12月22日—24日,为期三天的“一带一路”中国-伊朗合作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举行。


伊朗投资环境逐步放开
    中伊两国间的经贸贸易源远流长,然而2011至2015年,中伊贸易额在波动中双方都有所下降。伊朗出口产品种类也偏少偏窄。目前,伊朗已出台外资投资促进法,该法案于2012年推出并生效。伊朗有7个自由贸易区,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伊朗政府对投资的类别不会设任何的限制,中国企业可以直接投资的形式或者其他非资本的形式进入伊朗市场,在协议获得不正常终止的情况下由伊朗政府出面承担相应的风险。伊朗对战略股权投资和投资额都没有限制,也可以选择其他国家的投资人作为投资伙伴。伊朗为投资者的雇员、家人提供居住许可和工作许可。税收方面也有诸多优惠,优惠覆盖了包括农业、旅游业、工业、矿业、服务业、医院和酒店等各个领域。
伊朗驻华使馆商务参赞赛义德?阿哈扎代在会中表示,中伊合作前景广阔,伊朗政府为积极开拓投资市场,专门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以最大化的帮助外资获得贸易许可,便于投资者更快更好地进入伊朗市场。在详细研究国际外贸进出口趋势的前提下,致力于积极发布各领域商贸信息以供外商了解。投资公司一旦通过审核获得政府的投资许可,就可把贸易中的风险部分“转嫁”给伊朗政府,如果出现投资方投资协议在不正常的情况下终止,可由政府出面承担相应风险。
    赛义德?阿哈扎代还介绍了伊朗政府对投资者税务方面的优惠减免政策,并特别说明了国家对投资方税收方面的优惠,例如当公司税达到25%,股东收入不需要交税,公司只需付25%的收入税即可。在不同的领域,根据不同的活动也可享有相关优惠。如生产第一年80%的税收可全部免除,而矿业前四年都可以享受80%的免税。在欠发达地区,矿产业可享受20年免税,还有农业方面可享受全免政策。旅游业应交税收入的50%,欠发达地区工人50%的工资免税,如果投资方用利润再次进行投资,同样可享受50%免税优惠政策。这些新型税收政策,伊朗政府计划从2016年3月开始实施,届时,税收减免投资将涵盖工业、矿业、服务业、医院、酒店等多个领域。伊朗的投资环境正在不断的放开,种种情况表明,伊朗最好的投资时期已经到来。

双边贸易化工占据三分之二
    近年来,中伊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据我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伊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8.5亿美元,大幅增长31.1%。由于各自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中国向伊朗主要出口工业制品,向伊朗主要进口初级产品。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双边贸易往来发生在五矿化工领域,2014年五矿化工行业的进口增幅更是高达102.7%。我国对伊朗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焦炭、钢铁制品、卫生陶瓷、阀门等;中国从伊朗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化工产品、铁矿石、铜矿砂、建筑石材等,这些都是影响两国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条件。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石油出口市场,中伊在能源投融资、勘探开采、运输物流、加工储存、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为实现中伊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促进能源战略合作,双方应努力寻求建立更加紧密的能源战略合作的机制安排。
长期以来,能源价格波动一直是世界市场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能源共同储备机制,对加强“一带一路”能源供给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对稳定当前世界能源市场价格具有重大作用。中国与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能源生产国应签订双边多边合作协议,优先保障合作伙伴的石油供给,共同建立能源价格风险管理机制,共同建设石油合作战略储备基地,共同研究建立能源产业基金等。
    中国商务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陈锋表示:“鉴于我商会所协调的商品在与伊朗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会一直高度重视与伊朗各方面的合作,帮助企业在境外投资和贸易合作中获得收益、站稳脚跟。目前,我会已与伊朗石化协会、德黑兰商会、隶属于伊朗商务部的伊朗贸易促进组织、伊朗社会保障基金会等机构建立联系,与伊朗石化协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促进了中伊两国石化领域同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中伊企业在甲醇、化肥等方面的合作。”

尚有广泛空间可合作
    虽然伊中两国最近几年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两国的发展范围尚有非常广泛的合作空间,有待于两国在未来进一步去开拓。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悠久,其最大作用在于带动技术、文化等全方面的文明交换。在中伊合作的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文明交汇之路在贸易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伊朗国家博物馆伊斯兰艺术中心主任姬拉?摩赫内贾德表示:“中国在此前主要出口丝绸,伊朗主要出口地毯的编织物。除了古丝绸之路,伊朗和中国还有其他交流渠道。中国向伊朗出口很多白瓷,著名手工品。在伊朗,白瓷被广泛使用,这些白瓷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为伊朗人民喜爱,这些陶瓷曾是外交官间相互赠送的高端外交礼物,在伊朗的中国馆(China House)中,保存了800多件中国陶瓷,展示给公众的有100多件,展品来自不同朝代。诚挚欢迎来伊朗参观中国瓷器展,保存历史文化,推进继往开来。”
    长达十年的制裁对伊朗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研究分析显示,这些制裁本来可以促进伊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尤其为伊中两国在石油、天然气、发电、重工业、矿业、道路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了非常好的时机,遗憾的是,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不尽人意,没有充分利用两国的优势,没有实现优势互补。两国有必要在新的时期制定有效的合作机制,全方位拓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把两国合作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拥有强大实力的中方投资者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地进入伊朗基础工业领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伊两国合作依然处于“轴心项目”层面。
    鉴于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所造成的限制,伊中两国完全可以建立货币交易机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两国应共同努力消除银行间加强货币合作道路中存在的障碍,为两国银行间进行货币和金融交易创造有利环境,目前,两国银行间存在的障碍己经给两国的贸易往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文化方面,虽然伊朗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但遗憾的是,目前两国在旅游、电影、音乐、印刷出版等领域的合作并不理想,许多优势和潜能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
    同时,大学、研究中心的学者、精英、教师之间的交往对深入了解世界性和地区性的问题起着重要作用,但伊中两国专家学者的交流既不频繁,两国专家学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所”,共同研究和探讨两国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加强合作面临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执行主管陈前军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蓝迪智库作为各方资源融汇的平台,积极建设和完善公共体系服务,为各方提供对称信息及方法支持,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全面助推项目落地和实施。蓝迪智库自平台建设以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思想,通过建立法律服务、政策研究、技术标准、信息服务、金融支持、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等7个服务组,并积极组织政府、企业和行业资源,带领企业组团出海,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服务和支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东亚核心国,将有能力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在地区性与国际性重大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伊朗在西亚与波斯湾地区拥有的丰富资源、巨大潜力、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地区性影响力,可以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因此双方加强在政治与地区性事务的合作,将对维护亚洲与波斯湾地区这条能源输送大通道的稳定与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国浩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管理合伙人黄宁宁作为资深国际关系法律顾问,用“巨人的合作”形容中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