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在北京共同举办“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理事长王伟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中巴友好协会会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萨利姆·曼迪瓦拉,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代表及多名国外嘉宾代表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冯奎发表讲话:
尊敬的王伟光主任、郭业洲副部长、沙祖康会长、赵白鸽主任:
非常高兴参加“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这套报告,我是编者之一、作者之一,当然也是她的读者之一。受赵主任邀请,有机会参加今天这个活动,心情尤为激动。
作为编者之一,我们通过生产智库产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进程,体会到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角色担当,这份自豪感是真真切切的。王伟光、谢伏瞻等领导分别牵头组成了两本报告的编委会,在跟着赵白鸽主任等领导专家具体编辑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初定的一些目标,现在看来基本实现。这两本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联合十余家特色智库机构,邀请了30多名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型全球化、第四次产业革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相通等问题,并就若干专门领域如“一带一路”信息走廊、城市实践、海外园区等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它是权威机构出品的智库产品;是体现全球视野的智库产品; 是联合协作生产的智库产品; 是具有务实风格的智库产品。编委会初衷是希望智库学者各抒已见,能够发出独立思考的声音; 能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之道,发出富有建设性的声音; 能够努力走向“一带一路”的前沿和焦点研究领域,发出能够引起回响的声音。
今天,各位领导与专家代表对报告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全国政协梁振英副主席评价这本报告全面系统,有深度、有高度,是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对“一带一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都让我们深受教育、深受感动,也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作为作者之一,深深感到“一带一路”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前沿性的议题、挑战性的难题,未来研究的空间巨大,作为智库研究的责任感是实实在在的。我本人从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研究,我体会到应通过智库研究,推动城市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城市化借鉴学习的空间特别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化呈现出三种类型:欧洲等国家已经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中国等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半程,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之中,城市化率在30%〜50%区间。中国与欧洲已建立有城镇化伙伴关系,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也有许多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五通合作的内容,在具体的方面都体现了城市化合作的色彩。站在互相借鉴学习的角度,运用智库力量,引领并推动形成科学的、健康的城市化模式,这是“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城市具有特殊属性,使之能够成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最为有效的平台依托。城市不同于国家,就其本质意义上讲,现代化的城市是没有级别的,或者说级别是“弹性”的。城市又是经济、社会、文化高度集聚的空间,是推动交流合作效率最高的平台。城市的这些属性使得它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过去5年来,中国推动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量的活动由城市组织,中国国内城市之间、国内外城市之间联系、联动、联合,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投资促进、产业合作活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
第三,绿色智慧等新型城市发展为“一带一路”城市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远景。面对气候变化等世界性的问题,全球各类城市都在加快绿色化步伐。第四次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全球各类智慧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绿色智慧城市等新型城市发展对于所有城市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机遇,更给城市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目标与路径。近年来,我参与组织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活动,这个活动在欧盟委员会的指导下,得到中欧城市积极的响应。3年前我去访问印度,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印的共同语言。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绿色智慧城市领域的城市合作,还将有效地促进企业家的参与,将产业与资本动能注入到城市中去,让城市更加美好。
第四,“一带一路”城市合作网络的搭建为推动城市合作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远在2000年之前,一条丝绸之路就联结起中国古都长安与意大利名城罗马,这两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以及这条丝绸之路的其他城市灿如繁星,互借光辉,共同点亮通往现代文明的发展之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出的5年多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立友城关系。特别是,由我们中心推动,中国国际城市发展联盟与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意向书纳入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这为未来的“一带一路”城市合作搭建了更为坚实的平台。相信,随着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城市合作将迈入更加蓬勃的发展时期。
最后,作为这两本报告的读者之一,我与其他读者一样,对报告进一步提高质量充满期待。这本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主导编写,此前我曾听一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分析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对于国际问题的关注还远远达不到关注国内问题的程度。所以我的第一个希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能够继续加大力量研究“一带一路”,并在此领域集结更多智库机构与研究人员,更好地“向世界说”,也更好地站在国际化的视野“向中国说”,能够持久用力,帮助“一带一路”报告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成长,将“一带一路”报告做成读者认可的精品。
第二个希望是报告的语言体系还应该更加丰富、易于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目前看到的报告,基本上还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学术报告风格,还没有能够实现在政策语言、学术语言、新闻语言、故事语言四种话语体系之间做到流畅转换。作为读者,我们希望报告的观点更加明确、更加流畅易读。如果站在国际读者的角度,这方面的要求还会更高,因为这还涉及到跨文化传播的信、达、雅的要求。一份研究材料说,2018年,美国受访者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为15%,低于海外平均水平的20%。
今天我是最后一位发言者。因此,编委会给予我参编报告的机会,我借此也要表示感谢。还要向今天莅临会议的领导、专家与企业家表示感谢。希望我们众志成诚,汇聚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共建“一带一路”做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