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在北京共同举办“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理事长王伟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中巴友好协会会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萨利姆·曼迪瓦拉,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代表及多名国外嘉宾代表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等参加了会议。
中巴友好协会会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发表讲话: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繁花似锦,很高兴在国家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与各位聚首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共同迎接即将召开的全球瞩目盛会。很及时,也很有意义!在此我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中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问候!2013年,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世界大势。着眼人类和平与发展,向世界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对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和蓝迪国际智库共同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著的《“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18)和《蓝迪国际智库年度报告》(2018)。《“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18)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战略、多边主义、融资机制、互通发展、信息化、智慧城市以及愿景展望等各个侧面重点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趋势性问题。总结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进展,提出了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为新型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与复苏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和广大受影响人群提供权威解读以及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蓝迪国际智库年度报告》(2018)以企业案例为主,319个企业,从能源和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中医药、金融、园区等15个分类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以及20个蓝迪平台优秀创新企业,既有国有企业的案例,又有民营企业的案例,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回顾“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五年多来,众多智库积极投身“一带一路”研究、主动开展相关活动和国际交流,为研判“一带一路”建设走势与重点、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与实施、化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凝聚国际共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独有贡献。
企业是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的主体,企业如何参与好“一带一路”的建设,如何能够实现与项目所在国、所在地区的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很重要的问题。蓝迪国际智库作为国际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平台,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利用资源整合,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与研究。多年来,蓝迪国际智库构建了智库网络、国际网络、企业网络等三个重要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的讨论,向中央建言献策。同时,积极进行出访与调研,不断与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并提交了相关研究报告及译著,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好评。智库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合作体系,注重对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科技企业的发掘、培育和推介,以智库的力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的建立,落地实施,形成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而为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持。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提供了“一带一路”这个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我看到,今天会场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研讨会的企业代表很多,的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参与公共外交意义重大。在此,我也对在座的嘉宾朋友们就企业家参与公共外交提供几个方面的参考建议:
一、企业公共外交的内涵和主体。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能只讲中国的公共外交,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走进了中国。所以企业既包括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包括到中国来的外企,要做好这两者的工作。
二、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内生动力。一般来讲有远见、负责任的企业,追求更大利益的企业,是相当注意企业的公共外交的。只有搞好公共关系以便于盈利,企业的经营才可持续,从而获得稳定、可预测和长期的利益。通过共赢的方式拉近两国或者相关部门的距离,达到民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双方的相互理解增加了,社会才能更加和平稳定。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内生动力就是我们要用正当的手段来谋取正当的利益。
三、大小企业各属其职,量力而行。通俗地讲,大企业干大企业的事,小企业干小企业的事。让小企业干大企业的事,那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大企业可以干小企业的事,但那等于是一种浪费。企业要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包括技术能力、资本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来确定“走出去”后开展公共外交的侧重点在哪里。
四、企业跨国经营要关心国际形势。企业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真正有作为的跨国公司对政治非常敏感和关注。譬如说政府工作报告,他们研究得很深,研究政策趋向是什么,对象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行业相关趋势是什么。政府政策为企业到对象国的投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企业必须关心政治和政策,包括法律法规,这样才不会走弯路。
五、政企合力推动外交资源更精准对接。广大中小企业资源力量有限,不太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信息和服务,有“盲人摸象”的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媒介和其他手段,让打算或者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了解到现在已有的信息资料。企业也应该努力收集这类信息。总体来说,推动外交资源和企业更好地对接,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的努力。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提高服务意识、加强作为、推动资源更精准对接,也要智库机构对企业的发掘、培育和推介,以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发展,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将相关报告及政策建议有效转化为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措施,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也已成为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赋予中国企业公共外交的新使命。
最后祝愿国内外企业们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最后,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