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上海市通过建立科技金融专营、专业、专用、专门、专项、专属“六专机制”,形成“创投型”信贷模式和“区域版”投贷联动新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创新生态体系的加快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难以适应科创融资新需求

  一方面,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仍不够充分,商业银行以批发金融做大规模,追求规模收益是其主要盈利模式,社会资金的总体配置方向没有偏重创新领域,金融体制和运行环境不能充分支持科创融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适应科创需求:单体机构没有充分竞争和市场退出的压力,没有差异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高度风险厌恶和同质经营并存的特性,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个性化特征,以抵押为主的传统信贷模式不能满足“轻资产型”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在战略定位上,也缺少内生动力去选择在科创领域培育“利基市场”。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不能充分平衡风险与创新的关系。在风险为本的监管中,忽视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不增长产生的宏观风险,以总量指标控制为主的审慎监管不能够有效地应对实体经济动能不足和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督促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时,没有相应安排监管机制,激发金融家的创新能力,没有专门为了创新战略安排金融家的容错空间,以允许其在科创领域开展更为积极的金融创新。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以及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务的推进,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服务科技创新亟待破题。

  二、科技金融框架打造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融合发展新优势

  上海市着力构建有上海特色的“4465”科技金融框架,即:秉持“商业可持续、政策可托底、风险可控制、激励可相容”的经营理念;实现经营模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房变钱”转为“纸变钱”、从“向后看”转为“向前看”、从常规军转为特战队、从单干户转为合作社。通过这种整体设计与全行业推进的策略,充分挖掘商业银行的优势和能力,利用商业银行黏合各种资源,鼓励商业银行建立“1+N”平台服务模式。商业银行要与风险投资(VC)等专业投资机构、政府组织、科研机构联动,形成风险贷款、风险投资、政府担保基金、社会非营利组织、政策性金融工具、商业保险、多层资本市场工具开展广泛的联接,做好“政策、平台、工具、信息”等四个对接,协同打造能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建设符合上海科创中心特点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三、“4465”科技金融框架有效支撑科技金融新发展

  (一)科技金融专业队伍持续壮大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辖内科技特色支行90家,较2016 年年末增加13家,增速为16.88%;科技金融从业人员1475人,较2016年年末增加121人,增速为8.94%;挂牌科技支行较2016 年年末新增1 家。

  2017年9月6日,上海市银监局向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核发张江科技支行金融许可证。这是上海市银监局在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大型银行分行业务转型需求背景下,具体指导和支持大型银行上海市分行在辖内设立的首家大型银行科技专营支行。上海市将创新监管体制,通过评估考核指导该行突出科技主题,体现专业和专注;突出政策导向,争取总分行更多的政策支持;突出风险意识,创新风险控制管理,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能力,为进一步壮大科技金融服务队伍贡献力量。

  (二)科技金融业务稳步推进

  根据统计监测,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上海市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家数为4781户,较2016年末增加478户,增长率为11.11%。贷款余额2015.93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2016年末增长34.36%,高于同期辖内整体贷款增速23 个百分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存量客户数4409家,占比为92.22%;贷款余额为1060.95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27.06%。投贷联动业务方面,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投贷联动项下贷款存量家数270户,较2016年末增加87户,增长率为47.54%;贷款余额合计50.81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24.68 亿元,增长率为94.44%。辖内银行通过投贷联动方式累计为311家科创企业提供贷款105.91亿元。

  (三)产品服务不断创新

  辖内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多样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开发了一批科技金融整体服务方案和科技金融专属产品,如浦发银行的“FT科创跨境通”,广发银行的“先行免息阶梯利率”,上海农商行的“鑫科贷”等。2017年12月,上海市银监局指导中国金融工会上海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主办2017 年上海市银行业“科技金融大擂台”劳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