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当今全球都瞩目的焦点之一。12月5日,2023全球6G发展大会在重庆开幕。我国的6G技术进展到什么程度?与5G有何区别?离我们普通人还有多远?


为什么要研究6G?

一些特殊的行业、应用场景,需要6G网络来支撑。

面向2030年及未来,人类社会将进入智能化时代,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将无缝融合,社会服务均衡化、高端化,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社会发展绿色化、节能化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演讲时提到,面向未来社会服务、治理和发展需求,未来移动通信网络要实现从服务于人、人与物、到支撑智能体高效联接的跃迁,从而推动构建普惠智能的人类社会发展。

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驱动移动通信技术持续从5G向6G迭代升级。

目前,5G实现了全球规模商用,但在与行业融合应用的过程中,一些特殊的行业、特殊的应用场景,当前5G网络的能力满足不了要求。比如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控制、数字孪生,车联网里的自动驾驶,沉浸式云VR等应用,就需要6G网络来支撑。


与5G有何不同?6G能带来什么?

与5G相比,6G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类能力指标。

第一类是5G已有能力指标的增强,比如,6G峰值数据速率将达到50-200Gb/s,达到5G上限的2.5-10倍;而空口时延将达到仅0.1-1毫秒。对于大众来说,在6G时代,1秒下载10部同类型高清视频成为可能。

第二类指标是面向6G新增的能力指标,包括感知能力、人工智能相关能力、开放性与数字包容性等。这些新的指标也是6G网络构架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指明了6G将从传统通信网络向多要素融合的新型信息服务网络演进发展。

6G不仅仅是5G往前的延续,更是对5G全面的升级。今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明确了6G的六大典型场景,包括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AI与通信融合、通感一体和泛在连接,要求6G要实现从移动通信向移动信息服务的转变。


6G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

我国6G推进组的负责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6G技术其实是5G代际更新的一个新技术,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所以面向6G来看,它的商用时间基本上是在2030年左右,它的标准化制定时间会在2025年。

眼下,世界范围内,对6G的发展都还处于技术研究阶段,对6G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我国是从去年开始进行了6G技术试验的工作,今年也陆续开展了关于6G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也将为今后的6G下一步推进工作打下基础。

未来6G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层面的事情,更多的是偏向智能体这部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接受采访。图/央视新闻



我国6G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超前培育6G应用生态十分必要,我国正在有序开展6G相关的技术试验,扎实推动6G创新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各方系统推进6G愿景需求研究、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指导成立IMT-2030(6G)推进组,明确将6GHz频段划分给5G/6G使用,为6G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张云明表示,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需要全球产学研用各方凝聚共识、集思广益、紧密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创新引领、体系攻关、应用牵引,加快5G融合应用发展,夯实6G应用基础,推动信息通信企业与垂直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携手构建6G应用生态。同时,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推动形成6G全球统一标准。

我国在2019年就成立了6G推进组,系统推进需求、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并启动6G技术试验。

今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完成6G愿景需求建议书,明确6G典型产品和关键能力指标,其中我国提出的5类6G典型场景和14个关键能力指标全部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