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为期近一周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顺利闭幕。本届大会以“开放创新 聚享未来”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

图片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办。图/新华社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是时间最长的机器人大会,从5天延长至7天,共得到了25家国际机构的支持。包括论坛、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世界机器人大赛等活动。

大会论坛突出开放共建、学术引领与产业发展,320余位国际组织代表、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应邀参会,围绕机器人开放合作、技术趋势、产业应用、生态建设,聚焦“机器人+”应用场景和热点话题开展主旨报告和高峰对话。

博览会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吸引了16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参展,其中60款新品将在博览会现场全球首发。

博览会还打造“机器人+”制造业、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10个应用场景展区和1个关键零部件展区,多维度呈现机器人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应用。

图片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图/光明网


大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闭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总结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成果,指出本次大会呈现出五大亮点:一是聚焦科技前沿风向,顶尖嘉宾云集、前沿议题论道,为推动机器人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落地添薪续力。二是展示产业最新成就,场景应用新、产品技术新、参展企业新。三是厚植人才培育沃土,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内容设置更加丰富、赛事规模更加宏阔。四是延展产业合作半径,更显国际化,更具学术性,更趋市场化。五是传播智能时代声音,打造立体化宣传渠道,力求全方位展示成效。

图片

新能源电池盒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正在快速工作。图/人民网

本届大会产生了两项纪录,分别是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脑控打字、脑控无人机赛会记录。

清华大学的陈宇臻创造了1.43字符/秒的成绩,天津大学的姜涵喆创造了10.399bits/min的成绩。

这意味着什么?在触屏-脑机输入速度挑战中,现场观众使用手机触屏打字的成绩平均为2.19字符/秒。因此陈宇臻的脑控打字速度已接近手机触屏打字速度。而姜涵喆使用键盘手控无人机的效率为10.049bits/min,他实现了脑控无人机与手控无人机相当的操控效率。

图片

为两项纪录创造者颁发证书。图/世界机器人大会公众号

大会上,《机器人十大前沿热点领域(2023-2024年)》重磅发布。中国电子学会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需求,结合“硬科技”最新发展前沿与趋势,根据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梳理了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机器人相关研究报告、机器人创新创业分析报告,归纳出2023-2024年机器人十大前沿技术

  1. 具身智能与垂直大模型

  2. 人形与四足仿生机器人

  3. 三维感知模型与多模态信息融合

  4. 机器人新型核心零部件与灵巧操作

  5. 脑机接口、生机电一体化与微纳机器人

  6. 医疗与康复机器人

  7. 商业服务机器人

  8. 机器人操作系统/云平台

  9. 群体机器人技术

  10. 特殊场景服役机器人

此外,本届大会学术会议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等8个国家的97篇论文。经过前期盲审和现场答辩等严格评审流程,评选出了“最佳学生论文”和“最佳会议论文”。

同时,为发掘扶持优秀创新企业及项目,营造机器人产融结合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投创之星”优秀项目路演活动在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共遴选出10大优秀项目。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剑指未来

1. “机器人+”应用场景更丰富

中国经济的快速回暖让社会和产业需求增多,加之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技术与机器人的交互融合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广泛深入工业制造业、农业生产、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商业社区服务等领域。

大会上,针对汽车工业研发的白车身点焊机器人、农业展区的多臂采摘机器人等引人注目。机器人在各应用场景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据统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

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服务机器人产量353万套,同比增长9.6%。产业协同融合的持续提速,极大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白车身点焊机器人工作站。图/新华社

2. 政策支持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

多地政府部门积极联合下游行业共同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广,建立了“机器人+”应用协同推进方阵,支持建设机器人体验中心、试验验证中心。北京、河北、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遴选推广“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标杆企业。经过部门协同、央地联动,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大幅拓展。

北京市不久前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1”是指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4”是指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同时,将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图片

基于AI识别检测进行灵巧操作的双臂机器人。图/中新网

3. 产业发展动力更强劲

“机器人+医疗”健康板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在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康复、检验采样、院内治疗、远程医疗及院后康复追踪等整体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机器人+农业”板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在自动播种、除草、浇水、收割、施肥、灌溉、土地调查、采摘、分拣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养老、商业服务、应急和极限环境等应用场景,各种设备引出无限遐想。

图片

智能采摘机器人。图/中新网

此外,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提出,我国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在新能源汽车、医疗手术、电力巡检、光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走深向实,有力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通过机器人的融合应用加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智能转型,培育机器人融合创新生态圈,在更高层次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丰富产业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