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双循环与对外开放新格局”高层咨询会23-24日在海南海口举办,期间召开的“绿色技术创新转化助力海南建设碳中和示范省”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建议以“中国好技术”助力碳中和行动,海南有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碳中和示范区,建议海南在碳中和目标管理中加快推进硬核技术标准化,用绿色技术为海南的绿水青山和自贸港建设保驾护航。


 

通过全方位低碳转型实现“绿色经济复苏”越来越成为广泛共识。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表示,该中心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共性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将积极开展“中国好技术”活动,征集、服务一批批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持续助力减碳行动。


 

“中国已经进入碳指标绝对值评价新阶段,2021年起即进入碳目标管理的新时期。当务之急是建立碳中和目标管理系统。”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绿色生产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新指出,该系统的关键在于目标、指标、技术、项目、投资、效益六位一体的量化评价体系。该系统以硬核技术为主线,用指标和项目细化规划和计划,用投资和效益升华规划和计划,实现“接地气、干实事、见实效”。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国浩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朱晖认为,应在“碳中和”视域下加快蓝碳保护制度建构的相关研究,其具体路径包括实施陆海统筹的碳封存计划、建立统一的蓝碳市场、探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


 

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研究院副总经理王琼智以“把海南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碳中和示范区”为题进行专题分享。她建议海南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为重点,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创新实践场所,建设零排放示范工程;依托海南碳汇资源,成立海南国际碳交易所,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蓝碳交易机制。


 

科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主任姜标、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谭鸿鑫、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就“绿色产业发展与绿色技术转化”分别进行专题分享,建议以建设绿色技术银行东盟协同网络助力“一带一路”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先进技术的商业化与相关创新创业。

切实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企业创新与示范验证。会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翀、哈佛大学设计博士朱冰、山联(长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剑勇结合长江城市水务碳排放与低碳发展、海南陵水国际旅游区生态文明示范、以无机材料助力塑料减碳及降解等各自工作领域,为助推海南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带来宝贵启发。

“很多事情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实际做起来却难以找到可行、可持续的路径。海南有非常好的各类资源,但如果不做好相关配套,其优势就不会完全释放出来。”在“从绿色技术到绿水青山”圆桌论坛环节,谭鸿鑫表示,从事25年以上技术转移工作后,他发现面对用户需求时,问题往往不是靠单一技术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系列技术。


 

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高级主管陈兵表示,海南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在海南推行包括低碳主题的技术转移工作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从国家立法层面为海南自贸港实现制度集成创新、系统协调推进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

贵州律师协会会长白敏表示:“自贸港法把最严的生态红线划出来了。有关部门应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切实推进自贸港法落地,提升依法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硬指标约束上,海南还需要加强总结和提炼,贡献更多好的经验做法。”


 

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满莉认为,在推进碳中和,用绿色技术为海南的绿水青山和自贸港建设保驾护航过程中,海南应注意量力而行。“每一步棋怎么下都要想好,在整体规划上通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算好政治账、生态账、环境账和民生账,要以点突破,而不是贪大求全。”满莉说。


 

本次高层咨询会由海南省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蓝迪国际智库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