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拉开了蓝迪国际智库青海行的序幕。9月19日上午,七个专题研讨会相继召开。参会的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围绕信息网络与数字化转型,能源、材料与新兴产业集群,智慧农业产业链及未来发展方向,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与民族医药品牌,文化与旅游休闲产业、兰西城市群合作共建与都市圈培育专题做主旨发言。研讨会围绕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结合产业发展把脉开方,探讨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在以信息网络与数字转型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剑辉等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企业家代表,围绕数字经济转型均衡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思考、新型智慧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交流分享经验。现场,各领域专家激荡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为青海省更高水平建设数字化经济出谋划策。
如何促进青海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青海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能源、材料与新兴产业集群”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集思广益深入研讨青海省新能源、新材料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方向和重点。
会上,黄河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小平、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张嘉恒以及6家省内外企业代表分别以《电子级多晶硅成套制备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离子液体新材料在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前景展望》等为题作主旨发言。
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小平说,中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量占全球的三成之多,但自给率不足一成,对外依赖严重。而电子级多晶硅是制造集成电路所用硅片的基础原料,被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粮食”,其制备技术曾存在被“卡脖子”风险。谢小平介绍,其所在的公司已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提升了行业核心竞争力,今年年底电子级多晶硅产能可达33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或达二成。
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珑说,基于青海锂资源条件,该公司研发制造的锂离子宽温电池、电源智能管理系统和相关技术拓展应用产品,不仅解决军队及民用车辆在低温条件下普通蓄电池亏电而启动困难的问题,且更绿色环保。青海盐湖蓝科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红说,受新能源汽车、储能、5G技术等快速发展,锂电行业2025年将消费约100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盐,需要进一步提高锂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盐湖卤水产品连续稳定性及产品品质,打造世界级盐湖生态“镁锂钾园”。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何志表示,青海立足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以盐湖锂资源开发为基础的锂电新材料,以电子级晶硅、光纤预制棒等为主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其它合金、光电、新型化工等新材料产业集群。
又到一年秋收时。在新形势下,青海高原“三农”发展态势如何?如何把握发展新特征和政策改革方向,实现青海高原“三农”高质量发展?在智慧农业产业链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陆彪,北京标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谭晓东,抚州民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子涵等,分别从新形势下农业双循环、高原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高标准重构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等多个维度建言献策,提供智慧方案。该论坛旨在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在青海农业中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促进新兴技术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论坛中,还发布了《青海特色农业产业报告》。
在由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蓝迪国际智库主办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搭建交流平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实践和成效等问题开展研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汤宛峰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重大要求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主旨发言,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王岩波发布《践行两山理论多措并举建设国家公园》报告,为促进青海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生物医药产业与民族医药品牌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藏医药未来的发展切准脉搏、出谋实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泓洋做了以《以藏医药申遗成功为突破口扩展民族医药走出去的广度深度》的主旨发言,提出藏医药要建立自信、团结起来抱团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小江做了《民族药现代化的体内快筛与产业化策略》的主旨发言,建议青海藏医药要加强与沿海地区的联系与沟通。随后,省内藏医药企业企业家代表和省外生物制药企业企业家代表还做了交流发言。
在青海文化与旅游休闲产业研讨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以《培育数字时代发展新动能推动青海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题,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给出10条建议。《世界旅游画报》中文版总编伍飞以《在新形势下青海旅游发展如何扬长避短》做主旨发言。研讨会以资源要素整合、产品服务创新为着力点,推动我省文化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促进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不断丰富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智库办”研究员侯样祥表示,青海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众所周知的“三江之源”与“可可西里”可谓是青海“自然遗产”的代表。至于“文化遗产”,青海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塔尔寺等;也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三大国家级“非遗”保护区等。所有这些,放到全国来讲,都可以说是前列前茅的。不言而喻,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力非常巨大。然而,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有不可再生性特征。因此,青海在旅游开发时,保护什么、开发什么,无疑需要认真研究,以便把捏好一个“度”。
在兰西城市群合作共建与都市圈培育专题论坛中,智库专家与青海省发改委、甘肃省发改委、青海省住建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甘青两省合作要素、空间转换,加快高端要素集聚、着力培育西宁海东都市圈形成城市群全面合作新格局等议题展开讨论。
珠海市横琴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池腾辉认为,兰西城市群的发展需重视金融的作用。通过利用新型金融工具、增加外资利用、发展数字经济等方式为兰西城市群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并加强政策扶持,吸引金融人才落户青海。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匡乐成提出青海加快发展的“四个+”:生态+、数字+、品牌+、智慧+。并从生态保护、数字经济发展、特色品牌打造、智慧治理和营商环境优化等四个方面,为兰西城市群的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经理徐宗奇从生态交通协同发展、一体化交通圈打造、智慧交通发展等方面建议兰西城市群发展应“交通先行”,利用新技术发展好城市群内部交通骨架搭建。
中土研究院院长郑军表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土集团愿与青海省在“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国际交流等方面创造合作机遇,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打造青海发展“国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