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蓝迪国际智库组织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由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举办的赛迪学习论坛,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为大家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创新准备好了吗》的主题演讲。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山西省原副省长牛仁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中国标准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等率领蓝迪国际智库多位平台代表参会,共200多人参加论坛。


图片 3.pn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发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创新准备好了吗》主题演讲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中国创新准备好了吗?它什么时候来,又将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需要如何去迎接这场革命?围绕一系列的问题,薛澜教授立足全球视野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大家一起寻找未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答案。

图片 2.png 

    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发表观点


赵白鸽主任指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我们要对中国的年轻一代充满信心,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第一,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第二,科技革命真正使世界变平了,正如《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所描绘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在全世界快速传播,因此这实际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个极强的动力;第三,年轻人在变,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增强。尤其是中国的新生代起来了,他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创新的渴望相比过去更加强烈。因此基于以上几点,这一轮工业革命进程中,创新将是由年轻一代引领的,它将彻底改写传统规则,大家应该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赵白鸽主任强调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重要特征,第一是它的综合性。我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技术革命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引发的科技革命,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某一项技术引发的,是一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清洁能源、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几乎囊括了全部的最新科技成果,是跨界的。所以未来的成功者属于平台的组织者,要能把资源组织起来,才有可能成功。第二个特征是改变,它可能引发的变化是非常激烈的,也许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改变。因此要提高社会的预见性,建立标准,注重治理的规范性,如果现在还没有预见和防范的思路是非常危险的,而这就是智库需要去做的。目前蓝迪平台上汇聚了三百多家企业,蓝迪将帮助它们制定标准,搭建桥梁,形成一个跨界的综合平台,帮助更多的企业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学习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薛澜教授与参会代表精彩互动,畅所欲言,氛围十分热烈。

               

    【演讲嘉宾】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现任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以下为演讲摘要:

   

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的融合,这三者之间的融合是真正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所有的技术进步,它背后都是支撑着这三者融合的技术。比如无人驾驶、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等等,包括3D打印,以及一些新的科技知识。

这些技术和应用,到2025年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2025现在看来已经是很快,而且这里面很多的推测已经都在实现。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品和服务扩散速度有多快?

第四次工业革命跟前面几次相比,它的特点就是速度非常快,影响非常深远,而且范围非常广泛,短时间内迅速扩展。我们对某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达到5000万用户需要多少时间进行了测试,结果航空服务用了64年,在全世界它才达到5000万用户;汽车用了62年,电话是50年,电力是46年,手机是12年,互联网是7年,微信10个月。有一款游戏精灵宝可梦,19天就达到5000万用户。所以可想而知,现在我们很多是技术服务,它的应用、它的扩散速度非常快,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收益的惊喜,但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第一是人工智能对就业带来的挑战。牛津大学的马丁学院做的一个定量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对美国就业的影响,美国有将近一半的就业机会,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可能会要被自动化或者人工智能所替代,还有20%也是被替代的可能性很高,只有差不多30%被替代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首先是对就业的挑战。

        第二个是生命科学的进展。大家知道基因检测,基因编辑,贺建奎事件把基因编辑与生命科学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上。

        基因编辑它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在治疗我们很多的疾病,包括预防等方面,都有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另外也会存在问题,有可能导致对社会不可逆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今后基因类的技术到底是让科学家被市场推着走,还是人类社会要建立某些规则?这个问题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有没有准备好?中国的创新能不能够承担这个重任?中国整个国家创新体系能不能够承载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这些需要大家去思考。

    

         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差距

        过去40年,中国的科技创新改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的总体研发投入已经接近美国,超过欧盟的平均值。另外就是我们的论文的发表的数量,2016年中国的论文发表总量就超过了美国,应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但是高水平论文的数量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

        中国的论文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应该说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有了巨大的进步,在专利申请方面,我们授予的专利是最多的国家。。

中国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包括稳定多元的研发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基本的科学治理体系,真正的释放了中国社会创新的巨大潜力。

40年的开放促进了全球科技与中国创新的水乳交融。首先,中国国际合作的论文数量占比,已经达到40%左右,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但我们在技术领域方面,购买专利所花的费用还不够高,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强国,它也要去到外面去购买技术,所以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另外一点就是中国的创新发展非常不平衡。我们在一些关键的高新技术领域依赖非常严重,其中集成电路领域是最多的,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的贸易基本上接近2500亿美元。这是我们目前进口数额最大的单项商品,比石油还要多。所以看出来集成电路方面我们还是短板,这次中兴事件我们被卡脖子以后,我们就知道切肤之痛。

        在制药领域,可以看到超过一半份额是美国的,然后有瑞士、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没有中国。

         中国的创新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差距?首先是创新需要多年的积累。美国政府从二战之后就开始系统地对科技领域进行稳定的投入,正是几十年的稳定投入,使得美国今天具有了这样的科技实力。但中国一直到1996年,我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到0.6%。直到最近二十年我们科技资金投入才有了较快增长,但这个时间积累还是不够。

另外一点,教育科研系统的改革还比较迟缓。现在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但是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学治理体系,在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条件下的一个高等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完成。

最终,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到底该做什么?三点,一个是科学研究补短板;第二是技术创新搭桥梁;第三是制度建设谋远略。最后就是全球参与,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与世界各国一起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演讲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