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冲突,人道与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很多国际人道与发展倡议将在2015年产生,包括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日本仙台,20153月形成的《2015—2030年减轻灾害风险仙台框架》,2015年后发展峰会(美国纽约,20159月)将制定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法国巴黎,201511将达成新的国际协议,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201512月将正式推出恢复力十亿联盟倡议。在社区恢复力建设、抵抗风险、风险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等问题上,红十字国际运动在世界人道行动和研究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积极推动红十字国际联合会和各国红会就人道与发展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和更好的发挥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力量,世界人道峰会将于201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面对这些国际合作的新动向,如何加强地区合作以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届亚太地区人道与发展智库会议于2015518日至19日在中国江西井冈山举行。会议邀请了全球人道主义行动最重要的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亚太地区办事处和东亚地区办事处的代表;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斯里兰卡和柬埔寨的红会代表;未来可能对亚太地区人道与发展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如中国气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和江西省红十字会代表;还有全国人大党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和全国人大党委、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功成。会议集中分析内外部的变化与挑战,讨论地区优先问题,寻找国际社会应对地区问题及挑战的更优途径,并分享各地区丰富的案例经验和各类资源。

本次会议将人道与发展议题下的实践者、学者和决策者汇集一堂,共同探讨整个亚太地区在人道与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亚太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现阶段推动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应重视的问题经过两天的深入讨论,本次会议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中国在亚太地区人道与发展工作的作用和贡献。

第一是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5一带一路》所述,目前大国的亚洲战略调整正在改变亚洲的竞争格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本的“正常国家”进程形成互动之势,俄罗斯战略重心东移,印度新政府的亚洲战略正在形成,以“亲诚惠容”为理念的中国周边战略浮出水面。亚太地区国家的多边合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参与全球治理结构的讨论;第二是发展多边经济合作;第三从实际操作方面来看,一带一路政策是亚太地区国家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的重要载体,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进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平台,推动亚太地区的合作。

第二是加强各国政府、议会、企业间的联盟和互助,共同总结和分享人道与发展的经验。在仙台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强调过去十年里,减轻灾害风险的国际合作多停留在国际救援和资源技术知识的转移上,而缺少相互学习和经验共享的机制,这也是亚太地区国际合作的不足。随着城市化、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冲突、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加剧,全球需要人道主义救援的人数在近十年来翻了一番,为此,2016年5月将在土耳其召开的世界人道主义峰会旨在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风险管理、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样、全球化的人道主义体系,为大力改进人道主义行动寻求全球支持。通过红会与智库的合作,推动各国政府部门、议会和企业间的多边、多层级的合作,包括信息共享与交流、资源分享和案例研究,尤其是气候变化和灾害信息共享、应急救援、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交流和相关案例研究,在土耳其人道峰会这样的关键时期,把亚太地区好的国家经验和做法整体推出,也是亚太地区为全球人道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是促进人道与发展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这不仅仅包括人员培训,而是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从而为多边合作和一带一路政策执行提供保证。在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背景下,人道与发展议题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多样化人才,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合作,而且在跨学科的碰撞中,针对实际问题可能会产生更有创造力和有效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互动中,在培训相关专业人才的同时,推动多个部门包括红会、政府部门、智库以及民间力量间人力资源的整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鼓励青年人参与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与空间,扩大网络参与和新媒体的运用,将会促进更加细致的研究和产生创新性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