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很多国家,当游客们想买一杯软饮解渴,红瓶白字的可口可乐可以说“享誉全球”。这个从美国走出的品牌,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早已遍布全球。当路上驶来一辆标有“牛头”Logo 的汽车,几乎人人都认识这是丰田品牌,因为当前丰田已在全球 28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基地,160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网点。

全球 500 强企业,没有哪家企业不走国际化路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全球化进程,美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把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作为这一次全球化的重中之重。从公元 1 世纪,古罗马成为跨欧亚非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公路构建为基础的第一次全球化进 程,到第二次全球化,15 世纪末海上大发现,以英国为主导,举起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的旗枳,再到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以美国为主导的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不难看出,全球化正是一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然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 科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看来,如今在全球化进程中, 由于发展程度不同,利益分配不同,形成了发展不平衡性,因此“反全球化”的呼声不断。混乱、失序、冲突,致使人类失控,是当前世界发展的巨大挑战。 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新秩序的产生,这给中国创造了机会。‘一带一路’是新型的全球化,这是一场由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浪潮。”。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高朋满座”论坛上,赵白鸽在《“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主题演讲中如是说。

 

 

被普通民众接受的“新秩序”

 

基辛格在其《世界的秩序》一书中讲述了 17 世纪在德国巴伐利亚小镇中,“巴伐利亚和约”的构建,这是一套全球适用的治理体系,即后来的《联合国宪章》。此后发展到贸易的 WTO、金融的《布雷顿条约》,都成为了世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科技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秩序的混乱。基辛格在书中谈到了建立新秩序,必须遵循三点原则,赵白鸽将其总结为:“‘一带一路’引领的新型全球化与第三次全球化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强调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特征,注重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由和发展的渴望。如果只是单纯有个秩序,但这一秩序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保持其尊严、权利、自由,则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将其进一步完整化。” 其次是新秩序的建立 ,不仅要被各国领导人所接受,也需要被

广大民众认同。“一带一路”如果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接受,很难推进。再则是新秩序必须基于价值观的认同,基于维持和平的框架。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的顶层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创新方面,不仅指的是科学技术领先,更强调国家治理的创新。事实上过去 40 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与创新驱动密不可分,特别是治理结构方面的创新。

赵白鸽强调,我们在向“一带一路”国家传递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我们的教训——毒食品、雾霾这些问题必须引以为戒,在过往, 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协调,应该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五位一体,如果不是全面的发展,只讲 GDP,就只能是一个经济大国。只有在全面协调发展以后,才是一个真正的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

同时必须将绿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发展任何的产业,不仅要考虑到当代,更要考虑到后代。“一带一路”是个开放的理念,对国内外开放,对各行业全面开发才是成功之道。此外坚持共享理念,而不单只是把 GDP 发展的理念带入“一带一路”国家。

事实上,“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战略,只要有利于全球化,一切国家、资源都应该被纳入。整个新型全球化过程是一个多样化的全球化进程。

这一次新型的全球化,致力于共商、共建和共享,与前几次全球化不一样。”赵白鸽如是说。而迎接新秩序必须要有连接新机会的人才,如能有一些兼具中国深度和世界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产生,中国毫无疑问将引领未来的全球化发展。”

 

 

 

治理模创新  而非过剩能输出


 

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说:“在当今全球面临着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果断引领全球资本,全方位地走向和平经济发展的道路,它将成为全球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套治理模式的新创新。全球的治理途径, 基本是“二战”之后定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主导的政治制度, 以 WTO  为主导的贸易制度和以《布雷顿条约》为主导的金融制度。

一带一路”已经使中国和全球融合在一起,中国必须加入全球治理结构的设计当中。

当“一带一路”倡议公布之后,不少中国企业抓住了机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但彼时西方媒体诟病认为,这是我们向沿线国家输出过剩的产能。

这是种偏颇的认识,“真正的‘一带一路’是把我们非常好的治理模式及创新能力输出出去,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会可持续地在国外待下去。”赵白鸽说,无论是缅甸水坝还是斯里兰卡港口,抑或其它的“一带一路”项目,必须坚持共享与可持续的原则,否则进去了也要出来。

在“一带一路”的输出中,中国电科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案例颇值得研究。近几年来,巴斯斯坦的 GDP 增长一直保持在 6%~7%之间, 赵白鸽分析认为,这离不开中国企业如“兄弟”般对他的帮助。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目标是建成一个“深圳”,现在只有 6 万多人口,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的进入,目的是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必须采取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当地服务业比我们好,在这一领域的动力是指科技创新以后的新技术,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信息、制造业等。其中 IT 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将来在通讯、人工智能,都可能让我们的周边国家发展起来,税是交在巴基斯坦,但是创造的价值是全球的。

又如,巴基斯坦总理那瓦兹·谢利夫曾说,今后瓜达尔港的鱼要运到北京和天津。当前那里的渔船是一条一条的,整个冷链尚未形成, 打完鱼后没办法变成产业,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成功之道。

再比如在南非,新能源企业在当地办起了工厂,全厂 2000 多名员工,只有十几名中国人在当地管理,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在美国,很多交通设施急需和中国合作。借着这样的思路,将各国聚集在和平发展的机制下,共同把“一带一路”事情做好。因此“一带一路”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改进全球的治理新途径。

尽管“一带一路”是国家的顶层战略,但业内人士们普遍认为,一带一路”的主体不完全是政府,企业也不可忽视。借“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

在当天的论坛上,主办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许多校友参与论坛, 这些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主也带来了大量实际需求, 如民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如何进行充分信息互换、搭建合作渠道, 如何把“一带一路”国家资源与中国的市场需求对接起来,如何获得 系统性的金融支持、规避区域风险等。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正不断加快,但也交了不少“学费”。走出去,需要了解当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不仅如此,还需要标准,比如人工智能,没有标准走出去是非常难的,因此参加治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