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理事长,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


当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我们需要构建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围绕供应链区域化趋势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1. 如何判断供应链区域化新趋势下的中国角色?

首先,因为叠加地缘冲突因素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从低成本、高效率的导向,转变为以安全为导向。在这种大背景下,供应链区域化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一方面,区域一体化趋势总体上看并未改变。2008—2022年,全球新增区域自贸协定336项,是1948—2008年签订区域自贸协定数量的1.3倍。

另一方面,以区域高新技术为重点的贸易占比持续提升。2008—2022年,亚洲区域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占比提升了近5%,美洲地区提升了2.5%。为有效降低供应链终端风险,相关国家继续制定内向发展、友岸外包政策。在这样的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趋势下,中国的作用体现在何处呢?

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和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是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之一的原因。中国制造业中间品占全球贸易的1/5,中国制造业生产减少100亿美元,海外生产销售就会减少近67亿美元。未来五年,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和5万亿美元,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中国不仅将形成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市场,也将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东盟博览会线下实体展吸引人们逛展、选购产品。

2. 稳定并强化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是否对全球有重要影响?

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呈现向东转移的趋势。例如,2000—2021年,按2015年不变美元计算,亚洲地区GDP年均增长5.0%,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1.8倍,占全球GDP总额比重提升至39.1%,超过了欧洲和北美。中国与东盟GDP增量占亚洲GDP增量的68.9%,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亚洲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中心。

在经济重心向东转移的趋势下,迟福林认为东盟开始成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与东盟逐渐形成了东盟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和中间品,再将消费品出口给中国和第三国的循环模式。东盟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加快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加快在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将为中国产业安全创造重要的条件。为此,增强并强化、优化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迫切性。

作为劳动力丰富、发展空间巨大的经济体,东盟将在2028—2030年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作为亚太的核心单元,东盟也将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战略布局亚太的关键支点。估计未来几年,应尽快形成中国与东盟产业链布局与基本框架,在短期内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也将主动塑造中国与东盟中长期分工协作的新模式。

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创新发展论坛项目签约。

3. 以单边开放共建更有韧性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023年10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单边开放——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突破(22条)》,引起多方关注。迟福林认为把向东盟单边开放作为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是重大举措。面对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窗口期,我们需要跳出现有东盟开放合作框架,对东盟主动单边开放中国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投资市场、劳务市场,不对东盟做同等、对等要求,降低东盟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门槛与承诺条件,以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的战略,务实推进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进程。

在广西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人驾驶车辆在转运集装箱。

总的来看,中国已经具备向东盟单边开放的条件,风险总体可控。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持续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的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去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比重超过95%,向东盟单边开放风险总体可控。有人提出东盟的稻米会不会冲击中国市场?迟福林表示,按现有规模计算,东盟对中国输出的稻米,由目前的16.24%上升到50%以上,也仅占中国稻米总产量的3.27%。从这个数字而言,中国向东盟的单边开放利大于弊。

要以稳定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为重点,务实推进向东盟的单边开放进程,迟福林提出四个建议:一是以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突破为目标、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度和可持续为重点、以现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与基础设施网络为依托、以分国别、分步骤推进为基本策略。二是在货物贸易领域率先实施,并向服务贸易拓展。三是在陆路领域率先实施,并向海洋领域拓展。四是在经贸领域率先实施,逐步向有条件的社会领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