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在上海举行。
“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是观察者网2024年重磅推出的季度性经济观察栏目,邀请经济界和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回应当下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与会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研究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文玲: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几乎都涉及到“改革开放”这个大政方针,具有非常强的一致性——沿着市场经济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使中国成为一个开放的大国,充满信心的大国。
从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也能看到这一点:比如GDP,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同比增长4.7%,上半年同比增长5%,和我们的预期是完全一样的,也和政府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比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与发展增速都在10%以上;再比如消费也在回升,旅游、餐饮业的增长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疫情之前的2019年。
企业方面,特别是头部企业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尽管面临美国的制裁和围堵,华为、比亚迪、大疆等民营企业都在寻求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而且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大家都在技术上、在优质产能培育上不断突破。
现在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成长进步,我们的创新能力与实力提升引起了对方的恐惧。我们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等整个人才队伍,包括14亿聪明、勤奋、勇敢的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我们的基本面,是中国没有理由搞不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要素。
从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基本要素是没有变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问题。
以信心问题为例,为什么外国对我们的发展感到恐惧,但我们却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对自己经济发展前景还不看好?有的人说现在一些企业家都“跑路”了,实际上我觉得企业从国内出去,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他们确实在海外有投资,出海国际市场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一种可能是把资本转移到了国外。还有一种也很重要,就是美国连续11次加息与国内形成巨大利差,一些企业家受到美国高利率的影响要获取利差,去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和是否看好经济的关联性并不大,在他看来是有没有钱赚。当然,也有的企业是被一些政策调整形成的“合成谬误”所影响,可能对未来看不准、看不清,下不了投资或者经营的决心,干脆就躺平吧。企业怎么才能够真正恢复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信心,恢复对在中国投资能获得长周期收益的预期,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还有消费外流问题,怎么能把消费从国际市场引回来?现在我们有跨境电商、有互联网平台企业、有自贸港,实际上消费回流已经开始了。现在基本上不存在有人去国外出差,还要大包小包背东西回来的情况了。今年五月份我们去欧洲出访,我看大家都拉一个20寸的拉杆箱,没有人再拿大箱子去国外买东西往回背了,这说明消费已经回流了。
但是,现在还有好几个领域没有回流的:比如出去的企业家大部分没有回流,出去的资本回流机制也还没形成。现在社会融资是负数,说明想借钱、想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起来。除了正常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资本以外,其他转移出去的资本怎么能形成回流机制?我们的社会融资怎么能从负数到正数、从冰点到沸腾?企业家的信心怎么能回来?这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再一个问题是,目前财政状况不是很好。比如说,有些地方开始要求补税、降薪,把存量问题看得很重。但如果一方面刺激房地产,另一方面又在压缩收入,甚至挤压存量收入,那怎么可能刺激消费呢?怎么可能改变整个市场预期呢?
还有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外资企业,还没有完全扭转对当时的印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政策已经调整、中国整体环境在变好。
再加上美国对我们的遏制、打压、围堵,以及一些美国盟友的跟进,我们可以看到上半年外资下降的幅度不小,说明我们的外部环境变得严峻了。未来中美关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会重构,它的重点在哪?方向在哪儿?“去中国化”后又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都可能会给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带来一定时间的静默期,在这个期间可能导致外资降低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这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实际上,导致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非经济因素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时会大于经济发展规律本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出现政策“合成谬误”。在一些情况下,大家都向着一个方向努力,虽然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叠加在一起用力,它可能起到的作用却是相反的。在一些情况下,虽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方式、管理方式行政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带来很大一个悖论: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企业的体感与实际温差有很大距离。
所以,我们现在讲改革开放,就是要打开大门,创造最好的现代商务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不会关上。就像144小时免签政策一样,让外国人进来看到一个繁荣的中国、有希望的中国、稳定的中国,让外资看到在中国长周期投资的环境和预期是稳定的,中国和很多的国家比较都是最优选。
如果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商务环境越来越好,中国因为预期和信心受到影响的企业会回来的,外资企业会回来的。他们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其实也尝了很多苦,比如人力资本不行、投资环境不行、基础设施不行,产业配套能力不行,哪一方面都比不上中国。我觉得就和企业家一样,和免签入境旅游的游客一样,外资能走就能回来。
所以说,我们改革开放的大门要敞开,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同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推动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加快发展。
第一个关系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二个关系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我们应该重在换赛道、锻长板、创增量上,创造越来越大的增量来化解存量问题,而不是放大存量问题,使得我们在解决存量问题时失去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失去创造增量的动力。
第三个关系是长远和当前的关系。我们要着眼于长周期的稳定和制度设计,这是稳预期的重要方面,除了“合成谬误”以外,“钟摆效应”也是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掣肘。还要立足于解决当前问题。比如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紧张问题,就是保基层运转中最紧迫的问题。
第四个关系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就是处理好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问题,我们既要解决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的问题,也要解决国际大循环畅通无阻的问题。如果我们只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忽视了国际大循环,就等于我们放弃了拓展国际市场的权力和机遇。
第五个关系是治标和治本的关系。要真正立足于确定我们的治本之策,保持战略定力与耐力,但当前也不能忽视治标,解决一些亟待解决或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改革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要把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转化为可操作的、看得见的、马上能见效的重大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难点与堵点问题。(原标题|陈文玲:中国经济基本要素没有变,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