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16日,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展览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互联网信息化办公室指导,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蓝迪智库平台的泰豪、讯飞、中科曙光、三川水务、太和水、碧水源等多家企业参展或参与论坛发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副主任、蓝迪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应邀在主论坛演讲,并出席博览会举办的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创新实践交流活动。


      蓝迪讲堂在博览会结束第二天,邀请到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博士,结合博览会交流“智慧城市建设与企业的机遇”。冯奎博士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巨大机遇,但竞争激烈,企业要做到四个努力,即:在生态体系中找准角色;在行业标准里崭露头角;在价值创造时大显身手;在社会责任上乐于担当。

 

1. 在生态体系中找准角色

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在中国推广的时间不长,但显然已经翻过了“序论”篇。现在一般性去讲智慧城市的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智慧城市的数量、形态、主体、推动力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数量上,当初,政府部门从智慧城市“试点”做起,现在已经扩展成智慧城市的“试面”。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过去说哪个城市做智慧城市是新闻,现在说哪个城市不做智慧城市才是新闻。形态上,智慧城市衍生出智慧小镇、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群,甚至出现了智慧长江、智慧黄河等等;还具体化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健康、智慧家居等等领域。主体上,过去政府在推,现在政府部门还在推,但更重要的主体出现了,这就是企业。动力上,现在是混合动力在发挥作用,所谓的混合动力就是官产商研金,已经难舍难分。

展望一下,这样的图像越来越清晰:最先进的技术在企业、最有影响力的话语来自于行业标准、最激烈的业务争夺要靠市场竞争、最重要的资源组织者是平台类机构。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在智慧城市的生态体系中找到自身角色,做智慧的引领者或者是智慧的跟随者。这一届博览会,后台数据显示有200多个城市组团,1000个相关企业机构代表参加。我们创建了各种形式的交流空间,包括“路演”、“长廊”、“精准对接会”等等。我观察到的企业,努力构建各种各样的联系:跟城市的联系、跟企业的联系、跟专家学者的联系、跟媒体的联系等等,都努力在这样一种生态体系中加强存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现象。

2.在行业标准里崭露头角

智慧城市有没有标准?简单地说,有,但远远不够,而且由于标准也是在演进之中,这为企业参与创建标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016年11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正式发布,是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2018年这个指标做了一定修订、完善。基础评价指标,含7个一级指标,包括创新发展、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等。市民体验指标,主要形式为“市民体验问卷”,通过调查市民直接感受情况进行评价,旨在突出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2017年世界标准日,国家标准委集中发布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等4项国家标准, 2018年又发布10项标准。

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标准,有几种途径。国内部分领先的企业派出专家参与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实际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人口规模最大,城市数量也最多,中国在一些技术上具有领先地位,这是底气所在。

通过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是一个有效、快捷的新办法。这次博览会上一个企业分享的经验是:行业协会出面,企业深度参与标准的制定,从战略规划、信息技术、运营服务等维度,制定“路线图”。而团体标准的制定,目前还存在与后续应用实效的关联度不够紧密等问题,以标准必有专利的形式形成创新团体标准鲜明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专项课题研究、介入到有关标准制订、发布和应用实施中来。比如一些企业参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专项课题,这些课题研究的成果输出中,越来越重视技术研究专利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这些都为未来“智慧城市”标准族的丰富、完善、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3. 在价值创造时大显身手

现在笼统地讲智慧城市,讲意义讲必要性,地方政府不爱听。但如果抓住地方政府的难点、痛点、亮点、引爆点去讲,地方政府就会去听,企业与城市就有可能合作。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回归,也就是回归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民生活的需要。这次博览会,诸多企业展示了基于 AI、大数据、IoT、云计算等技术,涵盖市政管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价值创造点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主要是发展新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二是能推动城市治理迈上新台阶,主要帮助城市解决具体的城市问题。

三是推动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促进社会、生态与经济更平衡发展。

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避免出现巨大的数字鸿沟,这一点刚刚才引起重视。

4. 在社会责任上乐于担当

智慧城市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但发展极有可能带来的是总量的繁荣,带来的是年轻一代的福利,带来的是信息化领先地区更强的竞争力。智慧城市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平衡;但智慧城市建设也提供了弥补不平衡的技术工具。何去何从,就需要企业拿出担当。

我们这次博览会,专门举办了“智慧扶贫”专区,就是推动一批企业把目光投向弱势的地区。中国平安将畜牧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产业扶贫中,借助科技增产提效,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户,这类经验很值得借鉴。智慧城市企业都有科技的竞争力,如果再有社会道义的竞争力,就能如虎添翼。

 

【讨论部分】

十二届人大外事委副主任、蓝迪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蓝迪秘书长徐文清,三川集团董事长李建林,数字城市运营商联盟秘书长王云峰,科大讯飞消费者BG副总裁王玮等分别与冯奎秘书长进行讨论。

问:三川集团这类企业如何参过标准制定,更好地提升影响力,拓展业务?

冯奎:要将企业的愿意变成行业的愿景,要通过引领行业发展,获得更多的企业收益,包括经济与社会收益。因此一流的企业应积极地对接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将企业的成果转变成行业的标准。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消息,行业协会都要脱钩,这为利用好行业协会带来契机。

问:企业如何获得政府的信任,智慧城市项目如何可以持续?

冯奎:要能三句话开场能让市长感兴趣,就是加强对城市的痛点、亮点、爆发点的研究。三分钟演示能把自己讲清楚,就是企业要有鲜明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一定是可以简洁明快地表达清楚的。要能三个电话能把朋友请过来,智慧城市依靠是要构建并运营生态系统,包括投融资、集成运营、顶层设计以及上层业务应用开发,依托朋友圈才能做成事。要把三年的计划提前做出来,落地运营或者迭代更新方案必须有,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做到了这点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问:联盟平台如何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推进智慧城市业务?

冯奎:平台看起来无所不能,但精力一旦分散,就必然压力不够,压强不够。据我所知,蓝迪平台有一批企业从事水环境、水治理、水生态、水生活。水是城市的命脉,智慧水务是一篇大文章。蓝迪平台能不能归拢到水上面,做出水的文章?

问:企业要推动公民隐私权保护,怎么样做效果才做好?

冯奎:保护公民隐私权,是国家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我的建议是:大企业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商业的主线,就是合规谋取商业利益,创造价值创造就业。另一条主线是社会责任的主线,大企业可以通过扩展社会力量来实现这类社会责任。比如推动人大立法; 推动成立委员会机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