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依托国际网络资源,继续加强高层资源对接,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开启了“一带一路”智库国际化的新进程。蓝迪国际智库2017年的国际化实践具有三大特征:扩展重点合作国别、加强高层资源对接、拓展产业合作领域。
一、扩展重点合作国别
(一) 从陆上国家到海上国家
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重点合作国别由原来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扩展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为沿线国家最终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制定了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
经过深入研究,蓝迪国际智库选择了印尼和斯里兰卡作为2017年重点合作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印尼和斯里兰卡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两国的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对于加强互联互通具有迫切需求。
通过前期的高层互访和对接,蓝迪国际智库与印尼、斯里兰卡两国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北苏拉威西省、印尼驻华使馆等部门和机构的支持下,蓝迪印尼分支网络正式成立;在斯里兰卡总统办公室、斯里兰卡战略企业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下,蓝迪斯里兰卡分支网络正式成立。各国分支网络的成立,为智库合作、产业对接、项目落地提供了一个重要交流平台。
在此工作基础上,2017年7月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国际研讨会”汇集了中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三国的各界代表,深化了各国的交流合作,促进了行业对接和产业发展,促成了多项双边国际合作项目协议或意向备忘录,务实推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二)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重点围绕法国、德国、美国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政府和企业间的务实对接,促进项目合作。蓝迪国际智库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全球性的项目,能够为全世界创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并作为新型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不仅局限于中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而是包括了全球一切愿意参与新型全球化,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国家。
在对接法国与南京方面,蓝迪国际智库与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中欧商业协会共同推动中法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在对接德国与连云港方面,蓝迪国际智库推动中德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合作,促进中德产业园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对接美国与中关村方面,蓝迪国际智库与美国加州湾区委员会共同推动中美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的合作。
二、加强高层资源对接
蓝迪国际智库的国际网络以国际战略委员会、重点国家双主席制度和国际分支网络为组织支撑。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通过加强高层资源对接,建立长效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务实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通过高层互访及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先后与各重点合作国别的政治、智库、企业界高层建立对话机制,并通过互联网通信工具建立工作层面的日常交流机制。蓝迪国际智库重点对接的国际高层包括:巴基斯坦参议员,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萨义德,巴基斯坦参议员、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主席萨利姆·曼迪瓦拉,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斯里兰卡总统高级顾问雷萨纳长老,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伊萨姆·沙拉夫,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德国前国防部长鲁道夫·沙尔平,波兰副参议长、波中议员小组主席格热戈什·柴莱伊等。
让-皮埃尔·拉法兰高度评价蓝迪国际智库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并表示将与蓝迪国际智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推动中法两国在企业、机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多层次资源对接,促成两国务实的项目合作。格哈特·施罗德对蓝迪国际智库的模式和贡献表示高度认可,表示希望加强合作。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表示愿进一步推动中斯有关经贸协定和项目合作,期待能够和蓝迪国际智库有进一步交流,推动双边企业的务实对接,加快两国经贸发展。格热戈什·柴莱伊高度认可蓝迪国际智库的工作模式,愿意与蓝迪国际智库共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中波两国合作。
三、拓展产业合作领域
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在原有产业合作基础上,围绕当前国际国内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产业合作问题,拓展产业合作领域,并在重点领域深化合作,推动项目落地。
(一) 产业合作高端研讨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5月15日,蓝迪国际智库主办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国际论坛在北京园博园举行,从产业的角度聚焦“一带一路”。来自法国、德国、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中国相关机构以及企业家代表近200人齐聚北京园博园,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合作重点,未来产业规划如何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以及如何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产业合作与政府、产业合作与企业等关键性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这是一次重要节点的智慧碰撞,其中的经验和案例,将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三年来产业合作的成效提供样本;其中的反思和总结,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沿线各国的合作、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国际论坛现场
(二) 园区建设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国内外各类园区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战略机遇期,各类园区迫切希望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实现包括资金、教育科技、人才、物流等要素聚集。随着“一带一路”开始实质性推进,园区作为推进载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在推动园区建设合作方面开展大量工作。2017年3月,蓝迪国际智库与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中欧商业协会共同推动南京中法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和实施。2017年5月,蓝迪代表团出访印尼美娜多,对当地港口规划及临港园区建设开展深入调研。2017年8月,蓝迪代表团出访巴基斯坦,考察位于拉合尔的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研究该工业园现有生产与市场的稳定运行,产业链的延展,以及产业集群的完善。2017年9月,蓝迪国际智库推动中德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合作,促进连云港中德产业园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 生命健康产业合作
生命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前景广阔等特点。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生活方式加快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以及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突破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生命健康产业将在新常态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与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磁控胶囊胃镜等项目的研究与合作,旨在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四) 城市安全研究与合作
城市安全有序的运行和管理是新区建设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开展合作,以雄安新区等城市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市安全保障系统的理论、标准、技术和装备研究,为各类城市新区的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 航空产业合作
航空产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快速推进的先导产业和关键产业。大力发展航空产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若干年新的经济增长极。2017年,蓝迪国际智库与广东龙浩航空集团等企业开展务实合作,通过举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成立航空产业国际联盟、对接航空产业项目,打造航空产业国内国外合作、上下游合作两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