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应把握哪些原则?智库应在其间发挥哪些作用?智库应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服务?为此,《国际融资》杂志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


 

利益的共享是基本原则

 


记者:您长期在国际机构工作,在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双边、多边乃至全球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治理等合作方面做了很多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您是中国研究“走出去”智库的领头人,能否给我们诠释一下您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

 

赵白鸽:我在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很多外国友人都在问“一带一路”是什么?要做什么?我觉得,首先,“一带一路”对于建立新型全球关系、实现我们共同发展的新前景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它将促进世界各国公平、平等地参与并实现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能够让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治理的内容不仅是经济,而且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几个方面。其次,“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不仅是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参与和推动全球新的治理结构的形成和运作。“一带一路”是各国资源的整合,这些资源不仅仅是钱,也包括政治资源、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加入。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经有57个国家参与,它将为全球的金融改革起到先导作用。

 

记者: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来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赵白鸽:习近平主席就“一带一路”提出了三个共同体的概念,它们分别是: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我认为,这是我们现在要建立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思想。当我们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是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当我们提出责任共同体的时候,我们要强调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也要为全球做出贡献;当我们提出利益共同体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援助与合作,绝对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而是双方的合作,利益的共享,从开始的商量、建设到成果的分享是基本原则。“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要实现其愿景和目标,须各方通力合作,相向而行,一齐朝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终极目标迈进。而民心相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与国之间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友好关系,归根结底在于双方人民之间的认知、交流和互信水平高低。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民心是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在命运、责任和利益分享等方面形成共识。

 

记者:您怎么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产能合作?

 

赵白鸽:国际产能合作就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推进产业的输出和能力的输出,产能国际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和综合性的产业输出,而不是劣质、过剩的产品输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相关的产业转移、利用各国先进经验加速发展进程;中国通过产能国际合作融入更大的全球市场、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发达国家也可利用产能国际合作开拓全球市场。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的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双赢”甚至“多赢”的重要局面。

 

记者:那么,从蓝迪国际智库的研究看,应如何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合作?

 

赵白鸽:首先,需完善全球的治理结构,包括金融结构。我们的前景是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合作,包括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经过近几十年间的发展,许多国际问题的处理方式在当今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全球治理结构应该怎样完善以及哪些不完善?恰恰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第二,关于动力与活力。只有动力加上活力才能可持续发展,这个发展不完全是指经济发展,而是指全面发展,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创新各个方面。而这个创新不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体系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贸易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治理结构创新等等。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了一些非常成功的目标设定,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目标。此外,虽然远景和思考非常重要,但行动和实践是实现成功的根本之所在。只有团结起来,不断的行动,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智库如何服务于“走出去”战略

 

 

记者:2015年,您被聘为中国社科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专家委员会主席,组织了2015年度蓝迪国际智库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启动了“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伊朗经济走廊的工作,组织了助推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团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依您的体会与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要智库,特别是服务“走出去”的智库,其路该怎么走?

 

赵白鸽:作为国家和社会决策智力支持的重要载体,智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也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具体举措。新形势下,智库在促进企业“走出去”方面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知易行难”,智库如何服务好企业国际化,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课题。对此,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提升国际化水平。“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离不开包括各国智库在内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互动,特别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智库交流更应面向世界,统筹利用好内外资源,服务国家发展和总体外交大局。与西方国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在国际化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议加大国内智库“走出去、引进来”双向拓展力度,积极与沿线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开展合作,打造开放型智库网络平台,相关政策建议更多融入外方视角,具体措施更多反映共同诉求和主张。

第二、坚持结果导向。目前,我们应该鼓励智库积极参与“走出去”的实践,提供可操作、可实施的建议。面对“一带一路”这一几无先例可循的宏图伟业,智库交流与合作应更接地气,坚持结果导向,建立量化考核指标,主动走到一线,摸清摸准“一带一路”建设各方实际需求,提出切实管用的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服务好参与主体,尽最大努力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第三、创新交流合作方式。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比如我们利用信息平台,增强了与企业的联络以及与国际的联络,创新了交流合作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信息的搜索与整理;二是信息的发掘、分析、利用和发布打破了各种壁垒和障碍;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需求和结果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比如,我们在交流形式上,不拘泥于实体互访和考察,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成果,通过召开微信群会议、视频会议、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设立相关网站等密切国内外智库间日常交流互动,既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又能显著地提高效率,也使服务“走出去”成为可能。

第四、构建信息分享平台。信息是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资源。智库交流合作中应注意用好各自联系的渠道和资源,及时汇总存储各方信息和数据,构建信息分享平台,互通有无,形成合力,对所有相关方开放,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各单位建言献策的能力和水平。各方可通过信息和业务交流,实现各个层面的共享和协调,达到信息共享,活动协调,减少重复性工作,共同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局面。

 

 

国际智库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

 

 

记者:蓝迪国际智库是中国专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请您就其国际化、专业化做一下介绍,好吗?

 

赵白鸽:蓝迪的英文全称是“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国际化的研究与发展)”,这明确了蓝迪将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水平,着眼于研究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并且持续推动研究变成实际行动。

蓝迪国际智库一方面为决策层服务,积极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开辟信息专报渠道,向决策者报送相关报告及政策建议。另一方面,蓝迪国际智库务实服务企业,坚持项目导向,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而使企业在蓝迪平台上成为重要的受益者。与其他智库不同,蓝迪国际智库不仅注重战略问题,更注重战术问题,强调行动与结果导向,强调网络和平台的概念,凝聚国内外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资源,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是国际化、专业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平台。

首先,我们采取国家间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共同主席制度,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有效结合。其次,我们形成了公共与私营机构合作模式(PPP),既有政府支持的一部分,更有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参与的部分,这块资源是非常巨大的。最后,蓝迪国际智库是以需求为导向,据我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各国的企业急需了解援助方、支持方、合作方的法律,政策,投融资体系,信息,标准和认证认可系统,品牌建设以及能力建设。为此,我们成立了相对应的七个小组,根据参与方提出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努力把“走出去”的思路变成“走出去”的实践。

 

记者: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能否获得一个好的智库平台的相助。在发达国家,“商机产生于智库”已成为习惯思维,所涉商业发展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学术机构等,在进行国际合作前以及过程中,“智库”都是他们国际合作伙伴之一。您刚才提到,蓝迪国际智库设立以来,务实服务企业,坚持项目导向,注重战术层面,能否介绍一下蓝迪能够给参与企业提供哪些有价值的服务?

 

赵白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产业标准、信息技术、投融资和资产安全、舆论支持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有系统需求。这些需求,需要通过整合资源、以综合的体系共同应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要获取全面信息、提升综合能力和架设合作桥梁。针对这些需求,蓝迪国际智库自成立以来,通过建立法律服务、政策研究、技术标准、信息服务、金融支持、文化与品牌、能力建设等服务组,并积极组织政府、企业和行业资源,带领企业组团出海,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服务和支持。

2015年至今,蓝迪国际智库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中国与巴基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等沿线重点国家的企业对接与项目合作中不断取得进展,并且已开启与印度尼西亚、中东欧国家等沿线国家的合作。从蓝迪一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活动来看,蓝迪国际智库的平台模式和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模式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建立共同主席制度,搭建了国内外交流平台;二是行业协会的参与对企业进行有效组织和服务;三是企业的跟进过程中,通过项目推动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在这过程中,很多企业通过与智库的合作,找到了商机和“靠谱的”合作伙伴。

 

记者:蓝迪国际智库作为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资源交流平台,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加入平台的企业已达260家左右,目前项目合作进展如何?

 

赵白鸽:自2015年4月以来,蓝迪国际智库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战略研讨会、中国伊朗合作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发展国际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积极促成平台成员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2015-2016年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10大重点项目中,有70%的项目执行机构是蓝迪国际智库平台成员,这些项目涉及基础设施、能源、信息、经济园区、制造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项目中,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铁十七局集团、中国电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新疆特变电工集团、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峡集团、上海外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联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等蓝迪国际智库平台企业都发挥了建设“一带一路”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