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许多国家对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亮起红灯”,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屡屡受阻,形势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最近,中缅密松水电站项目随着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访华而再次引发关注,这一投资39亿美元的项目于2011年9月30日被缅甸叫停。今年8月11日,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决定阻止一笔逾100亿澳元(合74.7亿美元)的该国最大电网企业的控股权出售给两家中国企业的交易……

以上项目遇阻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风险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海外市场上成功完成的交易,过程中也不乏曲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将遭遇来自政治、法律、文化三个方面的风险。对于企业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中国社科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秘书长邢军提出了应对措施。

 

互利共赢遵纪守法

 

谈到政治风险时,邢军表示:“政党更迭带来的投资风险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容低估。我们不仅要做好执政党的工作,也要重视反对党,更要把民意基础夯实筑牢,从促进合作国的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整体利益角度说服他们,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某个政党的利益。必要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反复做、做扎实。”

最近,某些外国政客和企业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势产生了所谓的“担忧”。“这种论调不足为奇,这是国外一些利益团体不愿与中资企业合作、不愿分享发展红利的一个噱头。”邢军说,在国际市场上存在明显的“后发势劣”问题,先进入者已经占据资源渠道,将市场瓜分,并与当地利益者形成联盟抵制后来者。面对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这种抵制情绪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对此,他建议,中国企业一方面要无惧竞争,自信地推销中国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兴市场,成为先行者与主导者。“我们要把‘互利共赢’的理念传递给海外市场,告诉他们中国企业不是要取代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共谋发展,共同做大蛋糕。在并购海外企业时,要特别强调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虽然中国企业的法律意识在逐渐提高,但是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还是有许多中资企业喜欢打法律“擦边球”。“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企业粗放式发展形成的积习。”邢军说,“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标的国与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合作,提高法律意识和本土化、国际化水平,降低此类风险。”

政治有规则,法律有条文,文化心理却难以把握。邢军建议从战略上重视小语种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形成既有国际视野,又在投资地有长期经验和经历的人才储备库。“企业尤其要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千万不要低估员工培训这项工作的战略价值。一名低素质员工的不良行为很可能毁掉一个重大项目,而高素质的员工不仅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降低海外业务风险,而且还能发挥民间使者的作用,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作贡献,成为自觉践行国家战略的一员。”邢军说。


整合资源抱团出海

 

除了企业自身素质提升之外,政府也需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妥善应对海外投资风险。邢军建议,首先,顶层设计需要做得更细,有点有面,统筹规划。既要避免中企在海外单兵作战,又要避免内耗。其次,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海外投资考察调研,为海外企业提供更多及时的信息资讯以及投资预警。

从目前很多中国大型企业的合并重组,到政府多部门放宽海外投资项目的管理审批,都是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门道”。邢军说:“企业重组的目标是优势组合和可持续发展,避免恶意竞争。鉴于海外投资的势头迅猛,投资‘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能够更加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适逢“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期,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迎来利好。“开拓和培育国际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借鉴开发性金融方法,通过规划先行、市场建设、中长期现金流建设、系统性融资等方法主动培育项目。比如规划先行,通过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编制规划,把单个重点项目规划成为项目群,把单一企业投资规划成为政府、企业、金融等全社会投资,并推动规划上升为所在国的国家战略,从而从整体上降低单一项目风险,同时获得更多的优质储备项目。这些做法本质上是通过大范围整合资源,更好地平衡短期收益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战略、即期给予和远期收获的关系。”邢军说,“在这方面,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也在积极开展工作,通过规划、组建会员联合体,支持企业抱团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