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白鸽,1952年出生于上海,1968年参加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本人近50年的工作经历,在政府干过,非政府干过,干过人道工作,也干过经济……”如今,作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她又开始为“一带一路”、为新型全球化的发展献智献力。

“条条道路通罗马”开启的第一次全球化,到英帝国主义为主的第二次全球化,再到以美国为首的第三次全球化,我们迎来了贸易的往来、人口的流动、信息的沟通,但世界却是在不平等、不均衡、不稳定中跌宕前行,全球化的过程有其正面效应,但也须不断创新和发展。基于以上认识,赵白鸽认为,第四次全球化正在到来,而“一带一路是新型全球化的最好的载体”。

 

快人快语的赵白鸽(全亚军 摄)


新型全球化的动力来源于人民


如今,中国正积极参与新型全球化建设,但也不免有这样的声音: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大把撒钱?老百姓能得到什么?这种获得感如何传递到最底层?

赵白鸽表示,在人大工作期间,她接触到很多社区百姓,也听到不少这样的疑问。她觉得,这样的问题,应该提高到中国老百姓承担国际义务的责任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生活都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也都渴望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信息、知识和技术,从而使自身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为这样一种全球化作出努力。而她也强调,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新型全球化的推进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一带一路”重在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底提出到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此,赵白鸽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为我们进行了介绍。她认为,除了在决策上达成共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在发展经验上实现沟通外,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民心相通。


 


赵白鸽说,她去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那里只有6000户人家。当地老百姓也有疑问:我们的土地、资源贡献出来了,我们能得到什么?但其实中巴经济走廊在建设过程中,有大量与民生相关的工程,学校、海水处理项目,甚至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建的医院。而她认为,这些是真正能获得民心的。“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是新长征路上一个非常顺利的起步。”


企业武装好,才不会被淹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站在世界地图前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赵白鸽表示,企业要走出去,必须先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政策,相关行业标准,同时要知道如何包装自己,解决投融资问题等等。

“你清楚你到底能干什么,到所在国之后应该怎么干”“我相信有这些东西武装起来,你再下海,就不会被淹死了。”而她也指出,企业的这些需求,其实给我们的智库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对智库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库建设,方向何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此后我国各领域智库建设取得不少成果。赵白鸽对中国智库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她认为智库提出的思考可以对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引领。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把智库的概念提出来,更被她认为是“在整个治国理政方针上一个特别重要的创新”。

那么,如何建设更高质量的智库?赵白鸽的回答是,“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整合一切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这些话指向的正是智库的国际化、有效性以及运作机制的增强。


我正参与到一项伟大的事业当中


有人这样评价赵白鸽,“她喜欢工作,喜欢挑战,喜欢一直向前”。她的经历不断刷新,角色不断转变。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是很多人关注她的起点,她直面当时舆论最热点的事件,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帮助红会度过难关。如今她的人生又掀开新的一页。这样的改变,她觉得并不冲突。她曾用三年时间从事人道工作,她向记者强调,是人道而非慈善,因为慈善是提供物质援助、精神援助,而人道是对生命的援助、对生命的尊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恐怖主义、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等让他们屡受其害。因此,将人道援助的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中,才能真正促进民心相通。

 

赵白鸽接受智观天下工作室记者专访(全亚军 摄)


她回首近50年的职业生涯,也坦言,无论做什么,一个宗旨、一颗真心没有变,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带一路’如果能够成功,将是创世纪的,你想想,一个人能够在这样的伟大事业当中作出贡献,你不觉得伟大吗?我觉得很有意思。”采访的最后,赵白鸽爽朗地笑着这样对记者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 张凡)